百姓生活网www.yzcn.net 2022-08-04 16:40:06 编辑: 于竹青
近日,市疾控中心发布的8月防病提示,除继续落实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以外,还应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等疾病的预防,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蚊灭蚊、防中暑、防犬伤等相关措施。
继续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国内不同省(市、区)相继出现本土疫情,社区传播较为普遍,疫情处于快速进展阶段,存在较大的跨地区疫情溢出风险。
目前正值暑假期间,学生等人群出游、聚集性活动较常见,市疾控专家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紧绷疫情防范这根弦,提醒和督促家人注意以下几点:1.暑假期间非必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和报告确诊病例地区旅行或出差,外出游玩时要关注目的地防疫政策,随身备好防疫物资(口罩、消毒湿巾等),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2.近期如有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或与阳性感染者有轨迹交叉的来扬返扬人员,请提前通过“扬城E健行”小程序自主申报来扬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村)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备,主动参与核酸检测,并积极配合落实健康管理各项防控措施。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常开窗,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在人群聚集的场合(超市、公共交通工具等),注意规范个人防护。4.日常生活中,配合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的“两码”、核酸及体温的查验工作。5.疫苗接种仍未完成的,请及时补接种。
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峰期
市疾控专家介绍,肠道传染病是包括霍乱、伤寒、副伤寒、甲肝、戊肝、细菌性痢疾在内的,多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市民卫生意识提高,该类疾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散发疫情发生。该类疾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8月气温高,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峰期,易借助污染的食物造成食源性暴发。
专家建议,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喝开水、食用安全卫生食品,不吃不洁、不卫生的食品,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遇汛期,严格做好饮用水和物品的消毒,防范道路污水漫溢造成的甲肝、伤寒、霍乱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夏秋季节易发“红眼病”
专家介绍,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临床表现为眼刺激症状重,眼膜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专家建议,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保证器具的卫生达标;公共场所管理人员,要劝阻“红眼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日常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家庭成员或同住人员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如有家庭成员患病,除及时就医外,要避免其他成员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时间7-10天,其使用的毛巾、脸盆等用具单独摆放,通过煮沸或开水浇烫,接触过的物品和污染物可用75%酒精或84消毒剂擦拭、浸泡消毒。
高温天易出现中暑
连日来,气温持续攀高,易出现中暑等状况。据专家介绍,中暑是一种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常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等症状,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如患热射病)可发生死亡。易发人群:强体力劳动、运动或者进行军事训练的人员。
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年老体弱多病者要注意房间通风降温,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等;食用解暑食物,如绿豆、冬瓜;常备预防中暑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双黄连等。
养成良好习惯远离流感
专家介绍,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我国流感流行高峰季节呈现南北差异,北方地区出现在秋冬季节,而南方地区多出现在春夏季节。
近期国内监测数据显示,海南、广东等省份呈现出春夏季流感病例明显增加。该病呈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全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儿童、老人、孕产妇以及体弱多病者是重点关注人群,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是关键措施,借此机会提醒广大市民格外关注一下。
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公共场所戴口罩,遇到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流感疫苗。
专家提醒,除了这些疾病外,还要注意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预防。在暑假期间,要注意开展对少年儿童在游泳、嬉水、家用电器使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人员,要注意生活节律,防止疾病症状加重或复发。夏季使用空调要注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定期通风换气和清洁过滤网,以防呼吸道病原体的孳生和蔓延。
来源: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