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网www.yzcn.net 2025-09-08 17:13:37 编辑: 周嘉
金秋送爽,扬州大学迎来了8800多名大一新生,其中一批特殊的新生在人群中异常“耀眼”——他们中有携笔从戎、重返校园的退役士兵;有承袭家学、接力育人的教育世家之后;有远道而来、携民族文化筑梦的少数民族学子……这些新生以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汇聚扬大,为扬大校园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与活力。
29岁重新入学:
他从南海舰队再回大学课堂
在扬大植物保护学院的迎新点,一位特殊的新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29岁的吴凡身着简洁的便装,眼神坚毅,在众多年轻面孔中格外显眼。他不仅是一名大学新生,更是一名曾在人民海军南海舰队服役8年的退役士兵,曾参加过多次重要任务。
“从学生到军人,再从军人到学生,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吴凡说。4年后即可由政府安置工作,吴凡却选择了退役追梦,重返校园。这个决定曾受到领导、战友和亲朋好友的质疑和不理解。“我希望在学业上收获更多知识,未来也有更多选择。”
吴凡的学习之路颇为特殊。他专科就读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入伍服役期间始终保持学习热情,退伍后通过“专转本”考试进入扬大。他将部队的“攻坚”精神融入学习: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全身心投入,把学习当作需要拿下的“阵地”。“扬州是我喜爱的城市,扬大是我专业组能考的最好学校,能来这里学习倍感荣幸。”
“即将步入新学校,我仿佛再次开启了一次新的伟大征程。”吴凡说,“心中有兴奋和期待,也夹杂着一丝紧张。但我坚信自己一定会在这所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校园里,实现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
拉祜族姑娘:
想用英语讲述大山故事
在扬大外国语学院迎新现场,来自云南普洱的拉祜族新生黄圆媛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将一枚手工编织的葫芦挂饰轻轻系在学院迎新树上。这个承载着拉祜族“吉祥如意”寓意的小物件,瞬间吸引了现场师生的目光。
为让黄圆媛快速融入新环境,学院早已备好“暖心攻略”:报到前,辅导员老师通过线上沟通,提前为她介绍校园里的民族餐厅与文化活动;报到当天,专属志愿者全程陪同帮助她办理手续、整理宿舍,还送上了包含外院特色纪念品的“迎新大礼包”;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群的邀请,让她瞬间找到了“组织感”。学院还特意为她预留了适应期的关注计划,辅导员将定期跟进她的学业与生活状态,确保她在新环境中无后顾之忧。
选择英语教育专业,黄圆媛有着自己的“文化情结”:“我们拉祜族有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我想把家乡的《牡帕密帕》创世史诗翻译成英语诗,让更多人听见大山里的智慧,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拉祜族的故事,这也算是我独特的学习视角吧。”
接过教育接力棒:
一家三口同是“扬大人”
扬大新生报到前夕,化学(定向师范)专业新生戴晨曦在父母的陪伴下,早早来到校园。与很多新生家庭不同,他们对这里不仅不陌生,反而倍感亲切。“这条路我们当年不知道走了多少遍。”父亲戴建华和母亲陈霞一边走,一边当起了“导游”,向女儿讲述着青春记忆中的扬大。在老化学馆前,一家三口手持录取通知书合影留念,灿烂的笑容定格了这份跨越时空的喜悦。
这个教育之家的故事,早在2003年便写下了序章。那一年,母亲陈霞从扬大原政法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父亲戴建华则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教育专业毕业。母亲陈霞现任教于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亲戴建华则任职于江苏省江都中学,深耕物理教学,桃李芬芳。20多年来,他们在教育岗位上深耕不辍,已成为当地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为女儿诠释“师范”二字的厚重。
“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求她一定要当老师,但也许是耳濡目染,她对教师职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与认同。”父亲戴建华说。这份“家学”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戴晨曦的人生选择。在面临未来道路的抉择时,她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教育的接力棒。“我觉得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照亮别人的老师,是件很有价值的事。”她希望毕业后能和父母一样,扎根基层,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扬州网